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近日复函同意粤港澳大湾区启动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以下简称“粤港澳大湾区枢纽”)。根据复函,粤港澳大湾区枢纽将于韶关高新区设立数据中心集群,承接广州、深圳等地实时性算力需求,引导温冷业务向西部迁移,构建辐射华南乃至全国的实时性算力中心。
项目将引导广东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集聚
复函明确,韶关数据中心集群应抓紧完成起步区建设目标:数据中心平均上架率不低于65%;数据中心电能利用效率指标控制在1.25以内,可再生能源使用率显著提升;网络实现动态监测和数网协同,服务质量明显提升,电力等配套设施建设完善,能高质量满足“东数西算”业务需要;形成一批“东数西算”典型示范场景和应用;安全技术、措施和手段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使用。
记者从韶关市发改局了解到,根据国家枢纽节点建设要求,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枢纽节点将建立包含韶关数据中心集群、城市数据中心和边缘计算、西部地区国家枢纽节点等省外数据中心在内的三个层次的数据中心空间布局结构。
其中,韶关数据中心集群提升网络级别至国家级骨干网络枢纽节点,引导全省大型、超大型(3000架以上)数据中心集聚,省内其他地区原则上不再新建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到2025年,韶关数据中心集群将建成50万架标准机架、500万台服务器规模,投资超500亿元(不含服务器及软件),以承载低时延类业务(时延要求小于20ms)的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为主,辅助建设部分确需在省内建设、承载中时延要求业务(时延要求20-50ms)的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
据介绍,目前来韶关考察计划投资大数据项目的企业众多,包括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国内IDC龙头企业及互联网、云计算骨干企业等。
下一步,韶关市发改局将会同市委网信办、市工信局等部门按照国家和省的部署要求,高质量高标准建设韶关数据中心集群,一体化推进数据中心和网络建设,协同推进电力配套网络建设,引导数据中心集约集聚建设、绿色低碳发展,力争建设成本低廉、运行高效、绿色环保、安全可靠的全国领先的高水平数据中心集群,打造成全国的标杆示范。
韶关已建成或在建一批优质大数据项目
韶关目前正在大力推动“3+3”产业发展培育行动。大数据及软件信息服务业作为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是韶关产业融合升级的关键,也是政务服务改革的重要支撑。韶关正高标准规划大数据与软件信息服务产业发展,以对接服务“智慧湾区”为抓手,助推服务产业与城市融合高质量发展。
庞大的数字经济产业带来了海量的数据存储、处理需求,拉动了数据中心等新基建项目的建设。2017年,韶关成功挂牌华南数谷大数据产业园,先后引进了中国联通智慧客服南方中心、华韶数据谷、鹰硕数据中心等一批优质项目,其中中国联通智慧客服南方中心已实现8个省客服话务集约,华韶数据谷已于2021年7月30日正式开园。
华韶数据谷项目包含数据智能信息港、产业孵化加速基地和服务配套等三部分,建成总面积约875亩,建设周期为5年,计划完成65亿元的投资,按T3标准建设5万个标准机柜的数据中心,并以此为主体开展政产学研用合作,搭建科研成果转化平台,并申报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中心。该项目已于2021年3月安装设备,7月底项目一期正式投入运营。
中电鹰硕数据中心项目总投资14.97亿元,将建成7500个高功率机柜的数据中心。项目建设用地4.18万平方米,规划建筑面积9.66万平方米,包括2栋数据中心、2栋大数据产业大楼、2栋宿舍楼。
中国联通智慧客服南方中心一期项目于2019年8月26日正式投入运营。二期项目在一期项目基础上,于2020年6月签约。该项目包括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广西、海南等省市的联通集团客服业务(合称南方9省业务),预计2021年内完成九省全部业务接入。项目建成后,直接用工超过5000人,将是中国联通4个全国性客服中心之一,是唯一一个在非省会城市设立的区域性客户服务中心。
2021年12月,韶关市人民政府与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成功签订合作协议,正式将南方数据中心落地韶关,与天津大数据中心形成南北双数据中心架构,全面开展金融信息化网络、安全服务器等硬件设施建设并部署相关业务系统,
促进韶关大数据产业高速发展。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数据中心落户韶关后,将以韶关市为中心,面向整个华南地区互联网金融机构提供协会数据产品和服务,全面开展金融信息化网络、安全服务器等硬件社会实践建设并部署相关业务系统,有力促进韶关大数据产业高速发展。
新兴数字城市雏形初现
根据全省统一标准规范、统一架构、统一基础组件的建设思路和要求,韶关市还在广东省率先完成大数据中心门户、需求管理系统、数据资源服务系统、数据资源管理系统、共享交换平台的部署。韶关市省市一体化的政务大数据管理、汇聚、共享的技术框架初步建成。
据统计,仅2021年上半年韶关市梳理出各类政务信息系统368个,编制发布数据资源目录3390个,采集数据需求清单78个,本地采集数据4000多万条,获取省回流数据1.2亿条。同时,运用韶关分节点的共享交换平台,主动向金融、公安、医保、税务等部门累计推送数据8300多万条,累计调用电子证照数据200多万次,实现群众办事少带少交材料。
据介绍,省政务大数据中心韶关分节点是韶关市政务采集汇聚、数据交换共享和开发利用的基础设施。项目落成后能实现业务互联、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便利企业和群众办事,实现政府提速增效,并有力促进韶关大数据产业和数字产业大发展,推进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推动数据资源价值化。
在工信部发文公布的2020年大数据产业发展试点示范项目名单,韶关市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建设项目榜上有名。大数据产业发展试点示范项目是工信部推进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通过试点先行、示范引领,推进大数据技术、产业创新和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安排。韶关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建设项目历经层次遴选入围,在该次公布的200个大数据示范项目中,广东省入围12个项目,韶关是除广州、深圳之外入围的唯一地市。
韶关市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建设项目采用5G、物联网、大数据、智能AI等新一代技术,加快各级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并实现医疗数据的互通共享。在保障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开展大数据应用,提升数据价值,同时,吸引中医药研发、智能制造、科技公司等健康医疗产业企业入驻韶关,分步建成集“政产学研资”一体的大数据应用产业体系。该项目落户和成功建设,将推动韶关大数据战产业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推动韶关市健康医疗产业更好地融入和服务大湾区,助力韶关争创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示范城市。
2021年7月30日,韶关市大数据产业合作高峰论坛暨华韶数据谷开园活动在韶关新区成功举办,以“数聚韶关 融湾起航”为主题,围绕韶关市数字经济及大数据产业发展,设置政策宣讲、产业行动、基础建设、企业合作环节,全面展现韶关市在大数据产业发展方面的政策决心、软硬件优势和取得的丰硕成果。
作为新兴数字城市,韶关市获评了“2021年度中国城市数字产业高质量发展奖”。这体现了韶关在数字产业领域的优势地位,以及多年来在打造新兴数字城市方面的努力成果,获得了产业界的广泛认可。韶关表示将紧抓“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发挥紧邻粤港澳大湾区的独有优势,全力促进地区数字产业发展,以对接、服务大湾区数字产业需求为抓手,打造集数据存储、清洗加工、电子信息制造、软件和信息技术、外包服务、电子商务、大数据金融等于一体的大数据全产业链条,助推韶关大数据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加大大数据产业硬件和基础设施投入的同时,韶关也在积极做好大数据产业人才振兴工作。该市积极做好省级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人才发展帮扶计划(简称“扬帆计划”)的申报工作,申报的《大数据产业人才振兴计划》最终成功入选2020年省“扬帆计划”项目,2021年起将获得每年1500万元,三年累计4500万元的省级资金支持资格。
按照规划,韶关计划到2025年,形成较为完备的大数据产业体系,引进大数据龙头和骨干企业一批,培育大数据及相关领域的创新企业上百家,引进和培育互联网大数据产业人才3000名,大数据产业规模达1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约500亿元。
为什么是韶关?
众所周知,大数据是新时代的“数字宝矿”。当前,我国大数据发展已经进入快车道,缘何粤港澳大湾区诸多数据中心都青睐韶关?
据介绍,韶关地处粤港澳大湾区辐射湘赣地区发展的枢纽位置,在区位、安全、气候、交通、网络、电力等方面有天然优势,是华南地区打造大数据产业集聚的上佳地点。
在地理方面,韶关地处粤湘赣三省交界,远离海边和喧嚣繁华地区,地质条件相对安全,处于非地震带,属地质灾害低易发区,不受海风腐蚀,无台风等自然灾害影响。
气候方面,韶关属亚热带湿润型季风气候,森林覆盖率高达74.95%,空气质量优良,年平均气温在18.8°C―21.6°C,是全省最低,适宜的气温和良好的空气质量能够帮助数据机房实现降温,大大降低能耗。
另外,韶关地处国家光纤一级网络节点。早在2017年韶关市网络出口量已超800G,另有大量带宽和光纤资源富裕,可以满足省区域云平台及数据中心的基本需要。
电力方面,数据中心电力密度高负荷,对电源的负载能力和稳定性要求极高。韶关是广东省电力能源主要基地之一,境内发电装机容量603.27万千瓦,地区上网装机容量达到793.27万千瓦,预计到2020年底,韶关上网装机容量将超过1000万千瓦。韶关市2017年电量富余46.6亿千瓦时。
在交通方面,韶关属于粤港澳大湾区的近圈层,46分钟高铁能到广州,已融入珠三角一小时生活圈。